作者|雒增庭
汉文化,准确的来说是一种只存在文字诗篇中的文化,一种丢失的文化。而汉服,更是一种快要被遗忘的民族服饰。汉族之所以称为华夏民族,名字中的“华”便是服饰。“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故称古中国为华夏。但同时,汉族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丢失自己传统服饰的民族!
所谓汉服,是四书五经中的冠服系统,以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礼》、《礼记》、《易经》、《春秋》,大唐《开元礼》、二十四史舆服志和其他经史子集为基础继承下来的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汉服蕴涵着相当的文化内涵,受“儒、道、墨、法”等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具有天人合一,飘逸洒脱的风格。而汉服的穿着者普遍有宽大、随和以及包容四海的气度 。
在最早的礼乐记载的书中——《诗经·周南·樛木》中就记载了这么一段热闹的汉礼气氛: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昨天,我受朋友邀请,参加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汉服冠笈礼仪式。
所谓冠笈礼,即华夏族的成人礼,在古代,男子满20岁行冠礼,表示其被族群承认,之后可以娶妻。女子则在15岁后行笈礼,及笈之后便可嫁人。我国乃礼仪之邦,而冠笈之礼就是华夏礼仪的起点。这个传统一直从西周延续到明朝。《礼记》中有记载: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正因如此,此项礼仪对于日期、参礼人员、服制、礼器、音乐和流程都有严格的要求。现代成人礼则是在少男少女满18周岁时举行的向成人迈进的仪式。参礼人员有赞礼、笄者父母、正宾、笄者、赞者、有司、宾众。
这次冠笈礼仪式依据正规礼制,具体的流程是:
礼乐起、鸣炮 、开门,众人入场,赞礼到位。
开礼:赞礼唱:笄礼始,全场静。
主人(父亲)起身,致辞。
赞礼唱:成人笄礼开始,奏乐,请赞者入席。
主人入席。赞礼唱:“有请及笄者的父亲和母亲。
宾客入席。赞礼唱:“请宾客入席。
笄者就位。赞礼唱:“笄礼开始,请笄者出东房。
宾盥。 赞礼唱:“请正宾盥手,请赞者为将笄者理妆。
初加 赞礼唱:“请正宾为将笄者加笄。
笄者转向东正坐;有司奉上罗帕和发笄,正宾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
再加 赞礼唱:“请正宾为将笄者加钗
笄者面向东正坐;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上发钗,正宾接过,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
三加 赞礼唱:“请正宾为将笄者加冠
笄者面向东正坐;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上钗冠,正宾接过,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
乃醮 正宾祝曰:“执酒祭亲,嘉荐令芳,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
字笄者。 赞礼唱:“请正宾赐字。
正宾唱:“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女士攸宜,宜之於嘏,永受保之,曰××子。
笄者对曰:“××虽不敏,敢不夙夜祗来。
笄者三拜。 赞礼唱:“笄者三拜。笄者拜父母,感念父母养育之恩;笄者拜师长,勤勉求学,发奋进取;笄者拜祖先,传承文明,报效祖国。
聆训。 赞礼唱:“请笄者母亲向笄者示训词。”
笄者对曰:“儿虽不敏,敢不祗承!
赞礼唱:“笄者拜有司及众宾。
赞礼唱:“笄礼成,请笄者父母向所有观礼者行揖礼。
笄者与父母并列,全体起立。父亲面向全体参礼者祝谢!
清扫。



作为整场活动的亲历者,给我最直观的的感受是庄严和典雅,更多的,却是感动。在这个汉文化极为尴尬的社会还有人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做着关于文化传承和发扬的事。
他们只有一个朴素的感情,就是我们只是普通的华夏儿女,想要让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服饰复兴传承下去。
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取得进步的同时,我们也丢失了很多可以承载民族人文品格和精神气度的传统。“仪礼”就是其中之一。“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是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传统。这一次汉服成人礼,是一场庄严神圣的仪式,也是希望汉文化和汉礼回归的一次践行。这种文化的消失,无疑是民族的悲哀。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
众所周知,日本的和服、朝鲜韩国的韩服都是由中国传过去的,所以他们在自己国家重大节庆时期都穿着自己的国服庆祝。

日本和服
而我们,却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在很多场合都陷入尴尬的境地。有的汉服爱好者穿上汉服被人认成和服,我的一个朋友穿着汉服走在街上回头率那叫一个高,但大家都是那种看傻子的眼神。有人嘲笑,有人反驳,也有谩骂。对此,正如知乎上一个网友回答关于汉服和汉礼的问题时说:
那些摸着石头去捡祖宗瑰宝的人即使姿势再难看,也比站在岸上冷嘲热讽者作出的贡献要大。
汉文化和汉服回归的关键,在于文化认同感。由于我们汉民族意识的单薄,导致汉民族族群身份的迷失。同时,西方世界的文化输出又进一步挤压了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所以大有一部分人会嘲笑汉服,造成了如今的尴尬境地。更有人认为汉文化的消失是必然的。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丧失了它,必然迷失自我,丧失根本。汉服是区分汉族与其他不同族群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其具有无法抹杀和回避的民族属性,如果越来越多的人穿起汉服,就会极大的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让汉文化的回归和发展有生存的土壤和文化具象的载体。
而我们在复兴汉文化的同时,也应该更理性,不要一味主张“回到过去”,如果背离了文化的创新性,就会窒息文化的发展。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样,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华夏民族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民族,汉服和汉文化,必将回归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以后的我,也想穿上这一身衣服,过每一个华夏传统节日,见证我生命中所有重要的日子!!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